為寫作而寫作?不如不要經營個人品牌!

為寫作而寫作?不如不要經營個人品牌!

學習學習再學習,輸出輸出亂輸出

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輸出這件事,我指的輸出是寫文心智圖做圖卡等等…最近在社群上看到很多人都開始練習輸出。

可能是為了學習成長,可能是想經營個人品牌,過去我也有部分時間在做這件事情。輸出會成長的原因是,讓人清楚意識到,自己沒什麼實力,也寫不出什麼好內容,就會更努力去學習,所以大家會勸別人多輸出。只是最近讓我很納悶的是

很多人好像比較在意有沒有輸出,而不是自己有沒有好好學習和提升實力。

以武俠小說來比喻,就像是有個人只練華麗的劍招,挑水砍柴紮馬步練內功等乏味的過程,都毫不猶豫的直接跳過。只練劍招的人,不出半年很快地,就能去民間市集開始耍耍劍,這麼做會得到平民老百姓的掌聲和歡呼。

但久了後圍觀的人愈來愈多,耍劍的人愈來愈心虛和害怕,怕圍觀民眾中有真的高手早已看出破綻。也怕哪天有人上來踢館,被看穿自己只是個紙老虎。圍觀的群眾就是流量,而耍劍的人就是不在意學習的人。

很多人聽到成功人士勸大家要練習輸出,就開始一頭熱的輸出個不停,但這些成功人士,大多是在工作上面臨過許多挑戰,透過大量的閱讀和學習,應用知識解決重重難關,才成為成功人士,接著才開始輸出,又變得更成功。

看大家為了輸出而輸出
沒什麼好寫的也硬要輸出
文法邏輯都不通還是得輸出
看著書把標題打出來也算輸出
參加活動打兩百字摘要就叫輸出

我開始反思幾個問題:
為什麼要輸出?
怎麼做好輸出?
何時開始做輸出?
做輸出這件事的得失?

覆盤後,我覺得過往的自己有幾件事是很值得檢討及反省的。

追求文章的質量?還是社群的流量?

一開始我輸出,主要是為了推廣雲攝影這個新品牌,思路很簡單,身為共同創辦人的我,要為公司業績苦惱,覺得自己認識別人的速度很慢,所以才想透過輸出,讓別人知道、認識我們的品牌。

但在這個前提下,我輸出的內容,最在意的事情是「有沒有流量」,而追求流量的內容,帶來的就會是流量。不代表在這個情況下輸出的內容一定會沒有質量,但很容易會歪樓,在流量跟質量之間,不爭氣的選擇了流量。

有時,我在學校的演講,也會跟同學分享我透過輸出來經營品牌。但我最近很懊悔。懊悔的點是「我忘記我跟聽眾的經驗和背景有落差」。我是一個工作了十幾年的專業工作者,我理解做這件事情要顧慮到的細節。但對很多年輕的朋友而言,他們少了這一段經歷。

這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「聽眾會聽自己想聽的部分,吸收自己聽懂的部分,最後做出自己想像中的輸出」。變成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。

帶起逐字稿歪風

我會開始在活動現場寫逐字稿的原因,主要是聽到朋友分享了「雲速記」這個模式,這是在大型的年會中,主辦單位會請來專業的速記員,在每一段演講結束後,就會把該段演講完整的文字,提供給有付費購買速記文章的參加人。但這麼做之前,一定是大會主辦單位都同意,也跟講者先溝通過,才會進行。

我知道這個模式後,就開始想要實驗看看,在台灣的活動產業,有沒有這個市場需求,於是就開始試著寫寫看。開始這樣做之後,很快的嚐到了社群紅利的甜頭,很多人分享,很多人按讚,而當時的我,也有點被這類的紅利沖昏頭,嚐過甜頭,就繼續做這件事。

後來也有一些主辦單位,會邀請我去參加活動,也鼓勵我做這件事情,因為間接也會讓更多人知道這位講者、知道這場活動,算是活動後行銷 + 擴散的一環。

但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,沒有再做這件事了,主要是意識到做這件事有幾點問題:

①聽到和做到之間的落差

在聽講過程中要聽打出完整的內容,乍看之下,只是把聽到的字打下來,但邏輯上這是有一定的難度的。我們一般中文正常口語的語速約為每分鐘 160 字至 170 字,演講語速可達每分鐘 240 字左右。

我的打字速度最高是每分鐘 150 字,但正常速度是 100 字左右,這代表我腦中其實同步在進行消化和簡化,摘要出重點後,才再輸出,所以說坦白的,也不完全真的是逐字稿,比較像腦補後 4–5 成的仿真逐字稿。

但在這個過程中,其實很容易出現問題,當演講主題是你不熟悉的領域,基本上不太可能在聽到的瞬間,就完成「消化和簡化,摘要出重點」這件事情。

而當沒有完整的吸收和消化時,簡化後再輸出的重點,很有可能輸出的不完整,甚至輸出錯誤的內容。而通常一般人都是對領域的熟悉程度,都是不足的。

②錯誤內容影響講者

承接著上一點,我自己也很常在外演講,換位思考下,如果有人在我演講時做了筆記,但內容是錯誤的,我其實很會很擔心一件事。

我會很擔心,其他看到這個內容的人,會不會透過這篇文章,就誤解了,然後他就學了錯誤的觀念,去產生了錯誤的行動,甚至也認為這個內容就是我的意思,對我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。

註:以前如果我有寫錯的部分、或造成任何講者困擾,我在此向各位感到道歉。

③對閱讀者沒什麼價值

本來逐字稿的價值,在於快速的產出,讓沒有到活動現場的大家,可以學習吸收到精華版活動內容的。但我後來愈來愈覺得,這種精華版、摘要版的知識,其實就跟沖泡濃湯一樣,喝的時候很暖,但因為湯本身沒什麼營養,所以其實對身體健康沒什麼價值。

即使我的內容已經「相對」完整,但對於閱讀的人來說,效用還是蠻有限的,要學習一個知識點,很少是靠快速閱讀,簡單看過,就學得會的。

④對生產者沒什麼價值

當我的目標是流量時,我得到的就會是流量。但去聽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,我該追求的到底是流量還是自己的成長?我在寫逐字稿時,雖然有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,也有在腦中吸收、消化、整理後再輸出。

但是因為要大量的打字,我覺得我吸收消化的比重,下降蠻多的,如果有這麼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,我可以用來純粹的吸收和消化,甚至反覆思考後,是不是可以消化的更好,寫出更有營養,更有自己洞見的內容呢?

再者,大家應該都有看到最近有很多自動把音頻轉成文字的 AI 服務,錄音筆+這個服務,讓真人整理活動逐字稿整件事,變的一點價值都沒有。

在 AI 的世代,人類應該要把注意力和集中力花在機器沒有辦法做的事情上,而不是花在這類機器就能完成的工作上。

⑤可能會有著作權問題

承上。
而且就算大家認為,完整的逐字稿是很有價值的,這價值也應該是屬於講者或是主辦單位的,不會是屬於活動參加人的。

這邊科普一下法律白話文講座中聽到的知識點,假設今天有人要二創「原作者的內容」,法律上有幾個判斷準則

  1. 目的是否為了營利,是否因不同目的而二創,二創程度多大
  2. 引用的部分是否為核心精華
  3. 原創佔的程度
  4. 你有沒有自己取材
  5. 對原創者的商業利益影響程度

雖然法律沒有絕對,但會有許多灰色地帶的問題,大家請謹慎小心。

3️⃣我不喜歡自己的輸出方式

我在聽完 lo-fi house 的講座後,學習到做一份內容,可以再製成不同的內容,在多個社群渠道應用。
Ex:有點像我們做誰來說嗨的直播,再轉製為 podcast 和 Youtube 影片

從那之後,除了寫長文章外,我同時會歸納重點,製作成 10 張重點圖,然後 po 到 IG。我發現,我自己對於做 IG 的這類擷錄重點的貼圖,真的一點興趣都沒有。

雖然透過 Canva ,我可以花不到 10 分鐘的時間就把他做完,但做完後我很痛苦,因為我的文章長度在 IG 就是一定爆版,每次都要再刪內容。

可是我當初就是因為想把一個概念寫清楚,才會花這麼多時間,寫這麼多文字來表達阿。寫完了卻又要來刪,那大家看到還是一頭霧水,何必咧?我在搞毛阿?

但我不覺得我不做,別人就不該做,大家如果每次想說的話沒那麼多,也真心喜歡這樣的輸出方式,大可做完圖卡,再把內容放在貼文中,相信也是會找到自己的受眾的

註:原本做 IG 是要追求看看有沒有可能破萬粉,然後限時動態就可以加連結了,但做了一段時間發現,知識型內容真的超多,我也真心不愛,連破千都難呀。

㊙️最後

寫了這麼一大包,迪哥接下來會有些改變,我不會再寫活動逐字稿。要寫活動心得的話,我也會是參加完活動,消化完知識,再加入自己的知識點,然後來寫作和輸出。我會花更多時間,來做我喜歡的輸出

✅我喜歡寫沒什麼人看得下去的長文

想看有架構有脈絡的文章,認真來理解一件事的人,是我最想追求的受眾,我願意為他們而寫。

✅我喜歡錄 Podcast 音頻+順便拍影片

因為我自己通勤的場景就很愛聽 Podcast 。而且做了十幾集的誰來說嗨,我很享受在訪談嘉賓的過程中,問出前所未來的答案和火花來,這讓我覺得超級無敵有成就感。而且需要宣傳素材時,可以剪個一分鐘的影片加字幕特效動畫就好。

✅我喜歡演說和講課和做簡報

我每次演講完,都會再回頭優化我前一版的簡報內容,透過否定前一版的自己,不斷的迭代簡報內容,覺察到自己愈講愈好,我真的會自我感覺良好。

⛔️寫那麼一大篇,

最後還是想再說說,輸出很累也很花時間。不希望有任何人,只為了流量而輸出,或是為賦新辭強說愁。

我覺得

如果是真心喜歡輸出,或是輸出能會帶來成長,那這樣的輸出才有意義。

所以與其為了要輸出,一天到晚跑活動參加講座,進行沒有結構的碎片化學習。

不如靜下心來,上完一門紮實的課程,或好好的讀完一本經典書,把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,應用到現實生活中,在真心有所收穫時,才慢慢的用心的,結合個人的經驗,輸出一篇好文章。

不論是看書上課或聽講座,吸收或學習到一個好內容,腦中有源源不絕的創意時,我會超級開心也迫不及待的,急著想要把想法心得寫下來,甚至直接拿出筆電開始寫作。

希望大家每次輸出的時候,都能覺得輕鬆自在又愉快,發現屬於自己的 aha moment!

--

--

迪哥筆記|DigNote

嗨!我是迪哥!社群x科技x活動人! 從活動平台的產品經理到教育科技公司營運長,8年的互聯網旅程持續進行中。 專長是商業開發、商務簡報、產品策略與平台營運! 在這會分享我職涯成長,一路上的心得和收穫! 喜歡我的文章,不要忘了追蹤我的 Medium 哦